查看原文
其他

徐兰沅:胡琴过门的起头锣鼓杂谈

徐兰沅 梨園雜志 2022-07-30

 更多精彩 点击上方蓝字"梨園雜志"↑免费订阅

 

 倒板:有大倒板、小倒板、中速倒板之分,每种倒板都是代表着一定的情绪,因而起头锣鼓也有了区别。


 西皮倒板:用《四郎探母》来谈,这出戏共有九个西皮倒板,在尺寸上是很少相同的,铁镜公主的“夫妻们,打坐在,皇宫内院”,这一倒板为小倒板,起头锣鼓则用小锣摇板凤点头;回令时四郎被捆,公主念白“驸马醒来!”四郎唱的“殿角下,绑得我昏迷不醒”,这个倒板与公主的倒板尺寸相似,而起头锣鼓用的大锣摇板凤点头;杨宗保与萧太后的两个倒板,皆称大倒板,尺寸慢,起头皆为大锣倒板。四郎的“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”,也是大锣倒板,却比杨宗保的倒板稍快一点儿,跟“见娘”时四夫人所唱的倒板尺寸是相同。因此说倒板为了表示各种不同的情绪,就有快、慢之分。起头的锣鼓也略有不同。


梅兰芳 李少春之《四郎探母·坐宫》

 

 二黄倒板:用小锣摇板凤点头的很少见,仅是少数戏里有,如《望儿楼》里,老旦唱就用小锣摇板凤点头,据我体会,假如认为哪一种合乎剧情就用哪一种,是完全可以的。


 大锣倒板:西皮二黄起头同用,也是分快慢与中速的尺寸。


 西皮摇板:起头锣鼓有纽丝、散板凤点头、散长锤(有人称为反长锤,那是误称)。

 

 二黄摇板与西皮摇板相同,堪注意的是摇板每一句中夹一锣,这锣是相当重要,它可算代表一个小过门,必须跟唱腔、胡琴在尺寸上快慢一致,稍有疏离则不相宜。


 纽丝是二黄摇板的好友,在一起的时间最多,其次便是散长锤了。


 西皮散板:起头锣鼓有凤点头、拗锤、抽头长锤。


 二黄散板:起头锣鼓有凤点头、抽头、小锣凤点头、小锣抽头,没有长锤。


 西皮倒板接原板:连接的锣鼓有长锤、垛头、四击头仓达、扎多乙。


长城公司灌制唱片场面


 二黄倒板接顶板回龙:连接的锣鼓有长尖帽儿头、四击头仓达、帽儿头哆罗、四击头垛头、长尖垛头。其中四击头仓达现在已很少用。《一捧雪》戏里的倒板接顶板过去是用四击头仓达,以后改用四击头垛头,四击头垛头的确比四击头仓达好。


 另外谈谈:假如一出戏里有两个老生皆有二黄倒板接唱顶板的唱腔,如《搜孤救孤》,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程婴的唱用四击头垛头,而公孙杵臼“法场”的那一段可用长尖帽儿头,不使两相雷同。


孟小冬之《搜孤救孤》

 

 西皮快板:起头锣鼓有凤点头、长锤、抽头、紧锤、硬五锤、三下锣。


 流水板:起头锣鼓有长锤、拗锤、凤点头、扎扎仓(大锣)、扎扎才(小锣)、三下锣。

 

 快板与流水是相同的,不同的仅是尺寸,快板较流水快。还有种叫垛板,也跟快板相同,所不同的就是演员把唱词联起来唱。


 二六板:起头锣鼓有干起的哆罗,大锣垛头、小锣垛头达……达才哆罗、长锤垛头后面加哆罗皆可。是凡唱的二六板起头锣鼓不管用什么,必加哆罗然后起62。老生就稍有不同了,如《定军山》黄忠唱“在黄罗宝帐领将令”这段二六,“在”字就是空板,而是“黄”字在板上,起的时候是:



 黄字在板上,不能用62起,如果一定要用过门也可以,胡琴便拉621,从上起唱便是这样:



 这样处理,也是为了不乱板位。


 西皮原板:起头锣鼓有慢长锤、垛头、扎多乙。


 二黄原板:起头锣鼓有扎多乙、帽儿头、大锣垛头、长锤小锣垛头,现在用帽儿头的不多了,过去《洪羊洞》杨令公上魂子唱原板是用的帽儿头,后来觉得很难接,改用了长锤,按理,这戏里用帽儿头好,因为八贤王唱是用长锤,两个长锤重复了。


杨宝森之《洪羊洞》


 西皮慢板:起头锣鼓有长锤垛头、垛头、扎多乙、帽儿头、小锣垛头(老生青衣相同)。

 

 二黄慢板:起头锣鼓有长锤垛头、小锣垛头、大锣垛头、大锣小锣的抽头、帽儿头。

 

 反二黄慢板:起头锣鼓有帽儿头哆罗、小锣帽儿头哆罗、扎多乙(用扎多乙时,要在扎多打出时就入,不要等到乙,因此又称“两下入”。


 反二黄原板:起头锣鼓有长锤、垛头,抽头加垛头。反二黄原板完全是老生唱腔用,青衣没有反二黄原板。梅先生在《廉锦枫》里唱的反二黄原板和反二黄倒板,是由于戏里不适用反二黄慢板,我就和梅先生研究创作这两个板的唱腔。


梅兰芳、朱桂芳之《廉锦枫》

 

 南梆子小倒板:起头锣鼓有五击头哆罗(小锣),南梆子小倒板与普通的小倒板不同,它是上板的倒板,不是散拉,因此南梆子小倒板接南梆子时用一下“答”便起过门,《得意缘》里就不同了,倒板完了用三下锣“仓仓仓”接过门,不过胡琴的过门也就不同了。


 四平调的慢板、原板皆与二黄的慢板、原板同。


(《徐兰沅操琴生活》)


- 历史推荐 -


张聊公:回忆在北京、天津票戏的经历

京剧剧目为何越来越少、“冷饭常炒”?

朱家溍:我与梁小鸾女士的交往

京剧里的“走边”与“起霸”是怎么来的?

怎样才能欣赏京剧?舞台上一定不能搞“人海战术”

旦角要“媚”不要“美”,花脸要“美”不要“媚”

京剧的灵魂在于锣鼓:“唱戏不懂锣经绝对成不了好角儿”

由京剧《伍子胥》所想到的“五四”的反传统精神

赵燕侠:演《龙凤呈祥》孙尚香所想起的

倪秋萍:“有时候我觉得拉胡琴,与当舞女的情形差不多”

张伯驹谈佛学与戏剧:“同是彻底解剖人生,取法不同,归宿则一”

谈程派新秀:学唱程派而越唱越亮恐怕倒真是“走入了误区”

梅兰芳对昆曲《断桥》《瑶台》的改革创造,成为定型,流传至今

梅兰芳的性格:“登场为娇媚之女子;而下装后,则为一最朗爽之中国君子”
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
更多梨园旧事get√

投稿请戳菜单“关于投稿”一栏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今日头条: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